魏梦瑾
近年来,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下,整治形式主义取得明显成效。但同时应当看到,要真正刹住形式主义歪风并非易事。当“减负学习”成为新的检查指标,当“留痕管理”披上数字化的外衣,形式主义正以新的面貌悄然抬头,急需警惕形式主义借“新壳”反弹。
要紧盯外“壳”,谨防技术异化。在某些地方,上级部门将“实时在线”“全程留痕”等同于工作落实,技术工具异化为监控手段,披上了形式主义的外衣。根治形式主义要紧盯“关键点”,以技术创新破解减负梗阻。一方面要改革考核机制,将考核重点从“是否填报”转向“实际成效”,例如通过群众满意度、问题解决率等指标评估工作。另一方面要做好数据共享与互通,打破“信息孤岛”,推动跨部门、跨层级数据共享,建立统一的数据填报入口,一次填报多平台调用,减少重复劳动。
要聚焦内“核”,消除制度内卷。近年来,各地均采取精简工作群组、开发智能填表系统等多种举措为基层减轻负担,但各种“越减越负”的乱象也屡见不鲜。根治形式主义要破除“虚浮假”,从思想根源上纠偏正向,既要以刚性纪律破除形式主义枷锁,又要以暖心机制激发担当作为动力,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、让群众切实受益。通过对形式主义典型案例的公开通报、建立“负面清单”明确禁止事项,创新“容错备案”制度,对因破除形式主义导致的流程简化但未留痕的工作,经备案后予以免责,让干部敢做“减法”,真正推动党员干部从“痕迹管理”向“实效管理”转变,从制度层面划清形式主义红线。
要全力破“壳”,紧盯底层逻辑。减负不是减责,而是为实干赋能。基层减负本质上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,当我们将目光从“痕迹管理”转向“工作实效”,从“过程控制”转向“结果导向”,才能打破形式主义的层层枷锁,让基层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,真正回归服务群众的本源。在继承减负上,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。例如某地推行的“清廉村居”改革,通过打破部门数据壁垒,将小微权力、党务公开等融合为一个系统,实现了“一次采集、多方共享”。这种系统性重构,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。
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系统性改革,防止形式主义反弹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减负的目标,使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实事、谋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