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博兴县纪委监委网站> 廉洁文化 > 清风文苑
黄河岸边的一棵树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10-10       浏览量:0 次

  似乎是一夜清风拂过,位于黄河岸边的小城吴堡,便被一波波新绿和幸福感包裹着。原来是吴堡县城区段黄河干流滩地生态修复工程竣工了,人们喜出望外,在焕然一新的黄河边,看山看水也看花。

  而我却在寻找记忆中的那几棵柳树。黄河畔有水,但树木很少,还好柳树愿意在这里扎根,它们一代一代守护着这座小城。现在,它们已经淹没在繁花绿树中了。

  这里曾有繁华的宋家川古渡口,每日熙熙攘攘,艄公把走西口的瓷器、粮食运送到古渡口,再由赶牲灵的汉子通过骡马古道运往各地,“一年四季扳水船”的号子和“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”的歌声在黄河边此起彼伏。那时候,柳树下经常聚集着纳凉的船夫、做饭的伙夫、嬉闹的小孩,尽管生活艰辛,却是一番安稳景象。

  1938年2月的一天,这份安稳被打破了。那时陕北春寒料峭,黄河边的柳树依旧在沉睡,古渡口的宁静被对面玉皇山顶上的一声炮响骤然惊碎。

  日军占领了山西大部分地区,并继续向西,占领黄河东岸的军渡、碛口,隔着黄河炮轰宋家川和吴堡旧城。此后数年,烽火连天的战争笼罩着小城。然而这里的百姓一年四季在黄河浪涛中行船谋生,早早练就了一身硬骨头,还怕日本侵略者?

  战争的残酷远超人们的想象,翻开史书,那一连串数据至今仍带着硝烟的气息:1938年2月27日、3月上旬、3月25日、6月5日……日军3架飞机、30门大炮、10余挺轻重机枪……甚至动用糜烂性毒气弹、毒瓦斯弹……“1938年至1939年末,日军以梅津一一〇师团配合一〇九师团、二十六等师团及独立第二、第四混合旅团向陕甘宁边区河防阵地发动大小进攻23次。”这23次进攻,就是23次血染黄河,23次生死搏杀。“1944年9月13日,日军最后一次撤出军渡,河防保卫战胜利结束。处在抗日烽火边的吴堡人民配合八路军驻军,艰苦奋战7年之久,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大门,保卫了党中央。”

 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,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、洒热血,史书的文字岂能道尽沉重的往事?为了与驻军部队共同抗击敌人,吴堡先后发动7万多群众开展支前活动,捐鞋、捐献木料……柳树与吴堡人民共历生死,一起完成了光荣的使命。

  硝烟散尽,历史的车轮依旧不断向前,如同眼前的黄河,把所见所闻化作奔腾不息的力量。亦如黄河边的柳树,它们前赴后继,不屈服于战争、洪涝、干旱。战火毁尽了老树的枝干,它们就在老根上重新发芽,就连泥土中裹着弹片的种子,也会在一场春雨后抽出嫩绿。

  吴堡与柳树共同成长,共建美丽家园。直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任落在吴堡人民的肩上,当地用心规划,把黄河边原来生长的柳树细心地保留下来,原来的椿树、槐树也与种植的花草在滩地上扎下了根。黄河滩地修复带如一条美丽的绿丝带,展现在世人面前。从此黄河滩地生态长廊、文化广场,成为吴堡人休闲娱乐佳处,每天歌声飞扬、舞姿翩翩。

  如今,我们已经过上先烈期盼的安好生活。但安好并非遗忘,而是一种带着记忆的新生,犹如那些茁壮成长、生机勃勃的柳树。而吴堡也成长为黄河岸边的一棵参天大树,根系穿越历史,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。(宋红红)

Copyright www.bxjwjw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共产党博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
备案号:鲁ICP备19044984号-1  滨州网站建设:山东华拓